七亘大捷主战场遗址。刘 胜摄

  盛夏的平定县东回镇七亘村,满山青翠,清风宜人。站在村里的山上俯瞰,采摘园里蜜桃满枝,村民院落错落有致,红色景点布局其间,好似一簇簇花朵点缀在绿色的画布上。

  七亘村,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80多年前,这里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七亘伏击战”创造了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闻名于世。而今,七亘村人踏着先辈的红色足迹不懈奋斗,利用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让“农旅之花”在这片红色沃土上尽情绽放。

  位于晋冀两省接壤处的七亘村,四面环山,重峦叠嶂,呈现出一派“龙虎环抱”之势。1937年10月,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奉命歼击日军。10月25日,师长刘伯承到七亘村察看地形,决定以少数兵力正面牵制敌人,以主力迂回敌侧背。10月26日拂晓,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第七七二团第三营按计划进入设伏地域。日军辎重部队进入伏击圈后,被打得无处躲藏。

  让人振奋的远不止这一次伏击。刘伯承分析敌情认为日军会按原路再向平定县运送补给。于是,他决定反常用兵,再次设伏。10月28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第七七二团第三营再次进入设伏地域,日军辎重部队果然又进入伏击圈。两次伏击,八路军击毙大量日军,缴获大批辎重物资。

  车轮向前,硝烟散去。回望历史,伟大抗战精神化为永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七亘村人努力奋斗。为了纪念来之不易的胜利,也为了缅怀先烈,七亘村先后修建了七亘大捷纪念碑和七亘大捷纪念馆。

  1985年,七亘大捷纪念碑建设完成。由青石砌筑的纪念碑高两米,正面是徐向前元帅题写的“七亘大捷纪念碑”7个字,碑体两侧上部是由步枪、红旗和五角星组成的图案。2009年,七亘村又在纪念碑周边修建了七亘大捷纪事碑,图文并茂地记述了七亘大捷的相关事件。

  2023年,占地600余平方米的七亘大捷纪念馆建设完成。纪念馆里,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实物,无不诉说着当年战斗的激烈和七亘村民抗日的决心。七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董新河一一介绍,“这张照片是村民董桂廷为八路军引路,八路军奖励给他饭盒和皮包。”?“这张图片是村民董三元从敌军那里缴获了一挺机枪,交给八路军。”“这是村民自发给八路军送锅、送菜、送水,为伤病员煎药、送饭、疗伤。”……

  时光荏苒,在七亘大捷主战场遗址,一面面红色的旗帜迎风飘扬。七亘村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推进乡村振兴。“有了党的领导,有了先辈的牺牲与付出,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做的不是坐享其成,而是发扬奋斗精神并勇往直前。”董新河说。

  近年来,七亘村成立七亘大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建起了七亘大捷纪念馆、七亘大捷烈士公墓园、景观党旗墙、刘伯承广场、铁索桥等,修缮了七七二团团部旧址、陈赓住宅旧址等。此外,村里成立平定县广利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休闲采摘园,栽植了樱桃树、苹果树、桃树等。

  七亘村建设过程中,村民身上的红色基因得到延续和传承,不怕困难、团结奋斗的劲头被激活,干起活儿来格外卖力。村民董晋平回忆说,尤其是七亘村实施引水工程时,又得挖渠又得埋管,村民们不计报酬,义务跟着党员突击队、青年突击队一起干,全村干事创业氛围浓厚。

  如今,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和绿色采摘资源,七亘村发展步伐迈得矫健。村民不出远门就有活儿干,甚至还有人返乡创业。“每年游客这么多,开个农家乐挺不错。”“我在采摘园务工,每天收入不少。”“景区管理也需要不少劳动力,我不愁活儿。”……村民你一言、我一语说着自己眼中的幸福。

  80多年前,八路军在七亘村书写了七亘大捷的壮丽篇章;今天,七亘村人脚步不停发展红色旅游。近年来,七亘村被授予“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西省国防教育基地”“山西省党史教育基地”“中国传统村落”等称号,在新征程上砥砺奋进、续写荣光。(张泉东?刘榕)